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
曹锡康
近年来,MD传媒app下载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调动社会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
丰富内容供给,高质量建设核心内容课程群
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围绕习近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等内容开展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习近平对于健康中国与中医药重要论述”等个论课程,校党委主要负责人主讲“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中医智慧”等专题。
组建跨教研室、跨学科、多层次的师资队伍,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2020年,在全国行业高校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选修课,2022年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
建设沉浸式“习近平与中医药”主题教育教室。打造上海特色、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行业引领的集宣传展示、现场教学于一体,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开放,同时又可作为各级党校、干部培训的实训基地。
突出“两个结合”,
聚焦“中医药文化+思政”改革创新
整合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中心、科技人文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队伍,重点聚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中医药文化+思政”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
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岐黄中国”品牌思政课程群。围绕“第二个结合”重构“岐黄中国”课程体系,形成“岐黄中国·文化系列”“岐黄中国·思维系列”“岐黄中国·创新系列”“岐黄中国·国际系列”四大系列。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获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推动成立“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联盟”,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政课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建设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学科集体备课机制、队伍建设交流机制等。
坚持实践导向,开展“课程思政”试点
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围绕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双一流”学科,形成以“百门示范课程”为先导、“百分百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功能”的格局。2017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2022年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评上海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开展“有设计”的实践教学。推进“行走的课堂”“红色一课”等示范课程建设,形成“中医药特色”“中医药品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系列。挖掘中医药红色资源,实施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
坚持“跨界协同”,建设“大师资队伍”资源库
实施引智讲学计划。建立特聘教师制度,聘请党政领导干部、社科教学机构、党校专家学者和先进典型人物,承担或参与思政课教学,充实课堂教学力量。
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汇聚国医大师、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典型,以及红色场馆讲解员、志愿者等,形成长效机制,制定实施兼职思政课教师聘任办法。
组建协同育人导师团。发挥“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杰出青年”“巾帼英雄”等“名师”“名医”“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协同专业课教师、科研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家长等,组建40个“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导师团”。纵向覆盖不同学段和专业,横向融合课内外、校内外、网络内外育人资源,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中医药人才。
联合校外各级各类单位共同建设了46个“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岐黄育人实践基地”,涵盖红色革命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涯发展实践等。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组建“十馆五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学校“跨界协同育人”入选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运用虚拟技术,推动“大思政课”数字化转型
推动线上资源赋能线下教学。开发“大学生思政课在线学习平台”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成果展示平台”,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打造视频课程智慧生产平台,对形势政策时事热点问题,即时策划推出视频微课程,拓展课程资源。
增强虚拟技术教学应用。建设“大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体验馆,开展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基于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辅导、答疑解惑。
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能。开展年度学生思想状况调研,建立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的学生画像。以数据驱动、智慧赋能推动思政工作的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
(作者为MD传媒app下载党委书记、MD传媒app下载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刊于《上海宣传通讯》
2023年第18期“思政工作”栏目